今年美国留学政策波动,贝赛思因多方因素影响频传招生遇冷,加之其入学门槛较高,不少家长陷入纠结:是否还应继续选择贝赛思?一位贝赛思家长的亲身经历,或许能为困惑中的家庭提供新视角。
家长的孩子G1进入蛇贝(深圳贝赛思),G6转学,满打满算在校5年。当初选择贝赛思,正是看中其“重视学术”的标签,对“进贝赛思相当于半只脚踏进藤校”的说法充满期待,甚至跨城租房只为入学。
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:
与学校多次约谈后,老师委婉建议留级,但家长考虑到“留级丢脸”且孩子积极性受挫、出现厌学情绪,最终选择转学,回到家乡城市的民办国际班。
转学后的变化令人意外:
孩子状态逐渐好转,自信提升。他表示新学校的英语课“太简单”,大小测试轻松拿年级前三,老师夸赞其英语语感出色、发音地道,能与外教自然流畅交流,善于表达观点;其他科目表现同样优异,整体成绩稳居年级前十。
此时家长才意识到:在贝赛思“跟不上节奏”的日子里,孩子其实在踏实进步。升G9时,孩子备考更高目标国际学校,辅导老师评价其英语基础扎实,已超过目标校在校生平均水平。家长不禁感慨:“若当时及时在校外辅导或接受留级建议,或许能留在贝赛思,孩子或许能更进一步。”
转学后,家长逐渐理性看待贝赛思,发现其培养体系的独特价值。
贝赛思将英语作为“母语”培养,是其教学体系的难点,也是亮点。例如:
贝赛思的期末成绩与平时表现深度挂钩:课堂回答、作业完成、随堂小测等均被纳入考核。这种“过程性评价”直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——积极参与课堂、主动制定学习计划、善于与老师交流观点等。
家长反思:“贝赛思的严格,让孩子在早期吃力的同时,也悄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和习惯。这些能力,成为他未来学习的宝贵财富。”
外界对贝赛思的评价两极分化:有人质疑其扩张过快、商业化;有人赞赏其课程体系扎实、教学硬核。事实上,教育选择没有绝对标准,关键在于结合自身情况,找到最适合的路径。
正如这位家长所说:“贝赛思的5年,让孩子受益的不只是成绩,更是习惯和能力。选择学校,不是选‘最好’,而是选‘最合适’。”
教育没有标准答案,适合孩子的,才是最好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