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磅消息!香港高等教育迎来重大利好!特区政府发布的《施政报告》中提出:拟将八所资助大学的非本地本科生比例上限,由目前的40%提升至50%。

图片来源:文汇报
这一政策调整,意味着香港高校将向内地及国际学生释放更多本科入学名额。这不仅是对香港高等教育质量与吸引力的充分肯定,更彰显了特区政府全力打造“国际专上教育枢纽”的坚定决心。对于考虑送孩子赴港读书的家长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——未来孩子升读香港名校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加。
当前,香港八大招收非本地本科生的上限为本地资助学位的40%。而新政策一旦实施,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0%。这意味着香港各高校将拥有更多名额,能够吸纳来自内地及海外的优秀学子。
值得一提的是,特区政府明确表示,每年给予香港本地学生的 1.5万个资助学位名额将保持不变,不会因招收更多外地生而受到影响。
实际上,早在去年(2024/2025 学年),非本地生的招生上限才刚从20%翻倍涨至40%。但从今年的招生情况来看,这一增长仍难以满足需求。

港大校长张翔近期透露,今年 9 月港大招收的非本地生已接近40%的限额。其他大学校长也纷纷向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反映,40%的额度已被用完。由此可见,提高招生上限的举措,正是基于当下实际招生需求而做出的及时调整。
1、吸引全球人才
特区政府认为,香港具备吸引更多国际学生的能力与条件,通过提升非本地生比例,有助于增强香港作为 “国际专上教育枢纽” 的地位。在全球教育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吸引国际学生不仅能为香港高校注入多元文化活力,还能提升香港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,吸引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汇聚。
2、保证教育质量
需要注意的是,名额的增加不等于门槛降低,反而可能推动港校非本地生录取标准向 “更高质量、更多元化” 方向发展。
香港大学校长张翔强调 “保证学生素质” 是名额增加的前提,这意味着港校在筛选非本地生时,会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量。除了传统的学术成绩(如 GPA、语言成绩、标准化考试分数)以外,学生的科研经历、竞赛奖项、实习实践、跨文化沟通能力、个人特质等 “软实力” 权重可能进一步提升。随着非本地生来源涵盖内地及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,具备跨文化交流经历或掌握多门语言的申请者,将在竞争中更具优势。
3、额外名额,不花公帑
此次香港各大学招收非本地本科生,采用的是 “额外” 名额,经费并非来源于政府原本拨给本地生的教育经费(公帑)。这一安排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,巧妙避免了对本地生教育资源的挤压,为政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01、从留学选择维度看
这一政策直接扩大了港校的留学 “容量”,让更多渴望赴港深造的学生拥有机会。尤其对内地学生而言,香港作为 “离家近、文化适配度高、教育质量顶尖” 的留学目的地,吸引力进一步增强。
相较于欧美国家,香港无需长途跨洋,饮食、语言环境更易适应,且学历受内地教育部认可,毕业后无论是留港就业、回内地发展还是赴海外深造,都具备便捷优势。
02、从留学成本与回报角度分析
新政下港校的 “性价比” 特征依然显著,但申请者需更理性规划财务与职业路径。
在成本方面,非本地生学费虽高于本地生,但相较于欧美顶尖高校每年30-50万人民币的学费,仍具备一定成本优势。同时,香港的生活成本虽高,但学生可通过申请奖学金、兼职实习等方式缓解经济压力。
在回报层面,香港的就业优势持续凸显:一方面,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、航运中心,汇聚了大量跨国企业、金融机构,非本地生毕业后可申请 “IANG 签证” 留港工作,享受优厚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;另一方面,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,港校毕业生回内地大湾区就业可享受人才补贴、落户优惠等政策,职业选择更广阔。
03、从全球留学市场分析
香港此次新政也将加剧区域留学竞争,推动其他留学目的地优化政策以吸引人才。
此前,新加坡、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已通过放宽签证政策、增加奖学金名额等方式争夺国际学生,而港校非本地生比例提升后,相较于欧美国家,香港无需长途跨洋,饮食、语言环境更易适应,且学历受内地教育部认可,毕业后无论是留港就业、回内地发展还是赴海外深造,都具备便捷优势。
这将倒逼其他留学目的地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、优化留学服务,例如降低申请门槛、简化签证流程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等,最终受益的将是全球留学申请者。
目前26fall港校本硕申请已经启动,不知道如何规划港校申请,欢迎添加小助手获取咨询。
